新聞訊息 回選單 回列表
不少台商想靠自有品牌在國際打響名號

        7月盛夏,兩場令人驚豔的手提包秀展,再度引爆台灣手提包品牌熱潮。向來,台灣箱包廠代工威力大,舉凡知名品牌Burberry D GHello KittyCoachTommyadidasNIKE…等,幾乎都是由台灣廠商代工。現在,箱包業者要憑藉雄厚的代工實力,闖蕩自有品牌之路,年度秀展正是成果的展現。不過,面對國際激烈的競爭環境,台灣手提包品牌要發光發亮,仍有長路要走。
  70年代末起飛,廠商群聚台中縣,創造大量外匯
  台灣箱包袋產業曾替台灣創造極大的外匯存底,但隨著產業外移,曾幾何時,台灣「皮包王國」美名已成歷史名詞。不過,外移的箱包袋台商,其技術仍獲全球大廠青睞,一年創造的產值仍然可觀,粗估有600多億元。
  台灣產業聚落發展指標在世界經濟論壇(WEF)「2007-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」中蟬聯世界第一。以紡織業為例,明顯形成五大產業聚落:染整集中在桃園大園、觀音地區;織襪在彰化社頭地區;織布在彰化和美及台南;毛巾在雲林虎尾;針織毛衣在雲林斗六。但是,許多人可能不知道,台灣箱包袋業在30年前也有產業聚落,幾乎集中台中的大甲、梧棲、太平、大里及彰化等,處處可見箱包袋廠房,盛極一時。
  翻閱歷史,70年代末,正是箱包袋產業起飛的年代,出口金額3 6千多萬美元,產業也在此時期成立手提包公會,會員數一開始是12 9家。1982年,第一個電腦包問世,手提包業多了一個新市場,產業發展更欣欣向榮,有人號稱,當時全球企業人士手提類似007的手提公事包,大都來自台灣。到了1987年,手提包公會會員數達到247家的歷史高點,出口金額也衝上112千多萬美元。
  不過,高處不勝寒,全球投資環境丕變,台灣也不例外,1987年後經濟不景氣,輸美商品設限,1989年,國內勞工嚴重缺乏,工資大幅上漲,員工工作意願低落,造成工廠生產線大幅萎縮,產量劇減,廠房及機器設備閒置,這一年,出口金額跌破10億美元,1990年,手提包產業竟出現「大規模外移」的劇烈變化。
  90年代掀出走潮,台商轉戰大陸,年產值居高不下。
  新任手提包公會理事長謝明振表示,30年前的台灣手提包業確實「走路有風」,但到1990年,即已面臨有訂單沒有員工的窘境,廠商也只好移往未開發國家投資,當年外移廠商高達六成之多,到1995年左右,外移廠商竟已達九成,整個台灣手提包產業幾乎空洞化,「箱包王國」美名也頓時沒落。
  謝明振說,初期廠商外移以泰國、菲律賓居多,但後來受到泰幣貶值,及當地政策改變,台商紛紛轉往大陸市場設廠,目前大都集中在廣東地區。
  據調查,1997金融風暴後,台灣手提包出口值更是逐年下滑,當年已下降到新台幣11億元的低水位,過了2004年,出口值只剩新台幣 5億元不到。
  雖然台灣手提包出口產值下降,但這只是外移現象造成,台商整體產值依然相當高,約700億台幣。手提包公會彙整各國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,全球手提包最大市場仍是美國日本,而中國大陸則為美國日本地區手提包產品的最大輸出國,其中又以旅行箱及休閒袋類產品為最大宗,此與台灣地區手提包出口以旅行箱為最大宗相同,故可探知中國大陸手提包產業與台灣之產業關聯性,以及台灣手提包產業移往中國大陸設廠生產的實證。
  20世紀發展自有品牌,皇冠、萬國全球占一席之地。
  台灣箱包業如同其他勞力密集的產業一般,在工資高漲下,必然面臨外移的困境,但也憑藉著便宜的工資在全球市場「自我砍殺」搶單,但時至今日,台商低價搶單,也已拚不過大陸廠商,因此,許多業者都認為:「是該朝自有品牌發展了。」
  這幾年,台商漸漸發展自有品牌,希望能擺脫只賺代工的微薄利潤,如今也發展出不少自有品牌,像是皇冠CROWN、萬國的EMINENT、集田的EEBAG、瑞遠的SONADA、沙伯迪澳的SOBDEALL10多個品牌,值得一提的是,皇冠及萬國均在全球旅行箱的市場裡占有一席之地。
  在全球硬殼旅行箱市占第一的皇冠企業集團執行長江永雄表示,以往該公司一直幫國際重要品牌代工,然而,利潤微薄,就像在替人「打工」似的,勢必得走上品牌經營這條路。幾年前,他接手將原本就已經使用的CROWN這個品牌全面行銷,成效還不錯。
  據了解,皇冠目前在大陸兩百多個城市設有600多個行銷據點,自營點就有100個,去年內銷大陸的年營業額達到6.3億元人民幣,是大陸最大的的零售行李箱品牌,且極有可能拿下中國品牌的最高榮譽:馳名商標
  江永雄說,台商在大陸有四大危機:人民幣升值、勞動合同、兩稅合一、出口退稅率。因此皇冠作品牌內銷大陸市場,可以避開這些問題,且直接站到大陸市場第一線與國際品牌相抗衡,不論在設計上、價格上,都得逼自己不斷地進步。
  經營品牌不能埋頭苦幹,要跟上流行,還要作形象廣告。
  品牌雖是必走之路,但品牌經營卻是勞心勞力,擁有自有品牌IF的亞富國際總經理郭志源表示,作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,尤其國際廠商似乎有著難以描述的「歷史包袱」情結,他們對於不熟悉的台灣品牌沒有那麼喜歡,加上國內政策的不支持及資源不足下,要在國際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強打台灣品牌,真的很困難。
  江永雄也認為,品牌與代工差距很大,代工訴求的是品質優良,交期準時,省1元,就賺1元,但品牌卻是左右公司形象的重要因素,不能有任何的閃失,相對也很難經營,必須砸下更多的金錢及時間。
  一創業即以自創品牌STARCO(吉祥鼠)行銷美國、日本、義大利及新加坡的名牌之家董事長蔡炎龍,也曾在品牌經營跌了一跤,領悟出市場與生產是兩回事,他曾表示,箱包產業不能埋頭自己幹,也許台灣廠商在設計上,就是少了那麼一點「味道」,一點「時尚感」,一點「流行感」,或許缺的就是一種「品味」。
  業者雖深知代工與品牌是兩碼子事,但,大多數生產業者願意花1 00萬擴張生產線,卻不願意花100萬作形象廣告,跨入品牌或許重要,但首先恐怕得先轉換經營的腦袋,才有機會再上層樓。
工商時報         2008/07/17

新聞訊息
不少台商想靠自有品牌在國際打響名號

        7月盛夏,兩場令人驚豔的手提包秀展,再度引爆台灣手提包品牌熱潮。向來,台灣箱包廠代工威力大,舉凡知名品牌Burberry D GHello KittyCoachTommyadidasNIKE…等,幾乎都是由台灣廠商代工。現在,箱包業者要憑藉雄厚的代工實力,闖蕩自有品牌之路,年度秀展正是成果的展現。不過,面對國際激烈的競爭環境,台灣手提包品牌要發光發亮,仍有長路要走。
  70年代末起飛,廠商群聚台中縣,創造大量外匯
  台灣箱包袋產業曾替台灣創造極大的外匯存底,但隨著產業外移,曾幾何時,台灣「皮包王國」美名已成歷史名詞。不過,外移的箱包袋台商,其技術仍獲全球大廠青睞,一年創造的產值仍然可觀,粗估有600多億元。
  台灣產業聚落發展指標在世界經濟論壇(WEF)「2007-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」中蟬聯世界第一。以紡織業為例,明顯形成五大產業聚落:染整集中在桃園大園、觀音地區;織襪在彰化社頭地區;織布在彰化和美及台南;毛巾在雲林虎尾;針織毛衣在雲林斗六。但是,許多人可能不知道,台灣箱包袋業在30年前也有產業聚落,幾乎集中台中的大甲、梧棲、太平、大里及彰化等,處處可見箱包袋廠房,盛極一時。
  翻閱歷史,70年代末,正是箱包袋產業起飛的年代,出口金額3 6千多萬美元,產業也在此時期成立手提包公會,會員數一開始是12 9家。1982年,第一個電腦包問世,手提包業多了一個新市場,產業發展更欣欣向榮,有人號稱,當時全球企業人士手提類似007的手提公事包,大都來自台灣。到了1987年,手提包公會會員數達到247家的歷史高點,出口金額也衝上112千多萬美元。
  不過,高處不勝寒,全球投資環境丕變,台灣也不例外,1987年後經濟不景氣,輸美商品設限,1989年,國內勞工嚴重缺乏,工資大幅上漲,員工工作意願低落,造成工廠生產線大幅萎縮,產量劇減,廠房及機器設備閒置,這一年,出口金額跌破10億美元,1990年,手提包產業竟出現「大規模外移」的劇烈變化。
  90年代掀出走潮,台商轉戰大陸,年產值居高不下。
  新任手提包公會理事長謝明振表示,30年前的台灣手提包業確實「走路有風」,但到1990年,即已面臨有訂單沒有員工的窘境,廠商也只好移往未開發國家投資,當年外移廠商高達六成之多,到1995年左右,外移廠商竟已達九成,整個台灣手提包產業幾乎空洞化,「箱包王國」美名也頓時沒落。
  謝明振說,初期廠商外移以泰國、菲律賓居多,但後來受到泰幣貶值,及當地政策改變,台商紛紛轉往大陸市場設廠,目前大都集中在廣東地區。
  據調查,1997金融風暴後,台灣手提包出口值更是逐年下滑,當年已下降到新台幣11億元的低水位,過了2004年,出口值只剩新台幣 5億元不到。
  雖然台灣手提包出口產值下降,但這只是外移現象造成,台商整體產值依然相當高,約700億台幣。手提包公會彙整各國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,全球手提包最大市場仍是美國日本,而中國大陸則為美國日本地區手提包產品的最大輸出國,其中又以旅行箱及休閒袋類產品為最大宗,此與台灣地區手提包出口以旅行箱為最大宗相同,故可探知中國大陸手提包產業與台灣之產業關聯性,以及台灣手提包產業移往中國大陸設廠生產的實證。
  20世紀發展自有品牌,皇冠、萬國全球占一席之地。
  台灣箱包業如同其他勞力密集的產業一般,在工資高漲下,必然面臨外移的困境,但也憑藉著便宜的工資在全球市場「自我砍殺」搶單,但時至今日,台商低價搶單,也已拚不過大陸廠商,因此,許多業者都認為:「是該朝自有品牌發展了。」
  這幾年,台商漸漸發展自有品牌,希望能擺脫只賺代工的微薄利潤,如今也發展出不少自有品牌,像是皇冠CROWN、萬國的EMINENT、集田的EEBAG、瑞遠的SONADA、沙伯迪澳的SOBDEALL10多個品牌,值得一提的是,皇冠及萬國均在全球旅行箱的市場裡占有一席之地。
  在全球硬殼旅行箱市占第一的皇冠企業集團執行長江永雄表示,以往該公司一直幫國際重要品牌代工,然而,利潤微薄,就像在替人「打工」似的,勢必得走上品牌經營這條路。幾年前,他接手將原本就已經使用的CROWN這個品牌全面行銷,成效還不錯。
  據了解,皇冠目前在大陸兩百多個城市設有600多個行銷據點,自營點就有100個,去年內銷大陸的年營業額達到6.3億元人民幣,是大陸最大的的零售行李箱品牌,且極有可能拿下中國品牌的最高榮譽:馳名商標
  江永雄說,台商在大陸有四大危機:人民幣升值、勞動合同、兩稅合一、出口退稅率。因此皇冠作品牌內銷大陸市場,可以避開這些問題,且直接站到大陸市場第一線與國際品牌相抗衡,不論在設計上、價格上,都得逼自己不斷地進步。
  經營品牌不能埋頭苦幹,要跟上流行,還要作形象廣告。
  品牌雖是必走之路,但品牌經營卻是勞心勞力,擁有自有品牌IF的亞富國際總經理郭志源表示,作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,尤其國際廠商似乎有著難以描述的「歷史包袱」情結,他們對於不熟悉的台灣品牌沒有那麼喜歡,加上國內政策的不支持及資源不足下,要在國際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強打台灣品牌,真的很困難。
  江永雄也認為,品牌與代工差距很大,代工訴求的是品質優良,交期準時,省1元,就賺1元,但品牌卻是左右公司形象的重要因素,不能有任何的閃失,相對也很難經營,必須砸下更多的金錢及時間。
  一創業即以自創品牌STARCO(吉祥鼠)行銷美國、日本、義大利及新加坡的名牌之家董事長蔡炎龍,也曾在品牌經營跌了一跤,領悟出市場與生產是兩回事,他曾表示,箱包產業不能埋頭自己幹,也許台灣廠商在設計上,就是少了那麼一點「味道」,一點「時尚感」,一點「流行感」,或許缺的就是一種「品味」。
  業者雖深知代工與品牌是兩碼子事,但,大多數生產業者願意花1 00萬擴張生產線,卻不願意花100萬作形象廣告,跨入品牌或許重要,但首先恐怕得先轉換經營的腦袋,才有機會再上層樓。
工商時報         2008/07/17